站在2011年的这一个历史节点,回望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们有理由骄傲和自豪。
这五年,湖南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跨入万亿俱乐部,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十位;
这五年,湖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奋勇发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齐头并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风生水起,自主创新捷报频传,发展路径愈益清晰;
这五年,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千亿产业次第崛起,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前行,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这五年,湖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全方位突破,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环保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发展后劲更加充沛;
这五年,湖南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硕果累累,五湖四海的战略投资者纷纷进驻三湘,湘字号领军企业接连挺进欧美投资建厂,对外开放气象为之一新;
五年跨越发展,五年成就辉煌。
五载执着求索打造湖南发展新引擎
五年跨越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新引擎,第一推动力居功至伟。
沿海地区优势优先,西部省份后发赶超,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势头强劲。五年前,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咄咄逼人。中部湖南如何崛起?湖南的决策者深思。
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立足现实省情,富民强省路在何方?湖南的决策者在探寻。
湖南落后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时期,面对正在涌来的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大潮,湖南的决策者豁然开朗。
2006年11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并将之作为湖南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10年,十一五收官之年,立足新的起点,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四化两型,省委书记周强强调进一步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并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
思变图强的湖南人民只争朝夕,新型工业化浪潮在全省波澜壮阔地展开。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发展。壮大一批千亿产业、发展一批千亿集群、培育一批千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园区,四千工程成为新型工业奋发图强的核心标志。千亿元产业从无到有,到2010年,已有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和建材等7个产业相继跻身千亿产业;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挺进千亿集群;华菱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一批企业加速向千亿企业冲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2个园区晋升为千亿园区。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7.09%,提高到2010年的37.7%。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产业格局为之一变。机械制造、有色、轨道交通、食品等传统产业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工程机械异军突起,已占全国市场三成;汽车、电工电器等先进制造业凸显较强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活力迸发,助力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精彩转身。突破328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算性能最高纪录;国内首台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在湘潭下线;48所进入全球光伏装备十强;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研制成功;1754件发明专利授权稳居中西部第一位。
两化融合成为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5年共有200家企业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试点工作,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一批传统行业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应用有了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湖南融合综合指数为0.4,排全国第十三位、中部地区第二位。
在第一推动力的强力推动下,传统农业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的脱胎换骨,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实现七连增。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等五大农业支柱性产业链正在形成。
在第一推动力的强力推动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0年,湖南城镇化率达44.4%,正大步迈向城市时代(标志点为50%)。如今,全省已有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由2005年的6个增至8个。
在第一推动力的强力推动下,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5年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6.7:39.6:43.7调整为14.7:46.0:39.3。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7.2%提高到2010年的56.1%,创历史新高,全省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
闪耀的数字,不断刷新着湖南向前飞奔的历史记录:2006年,全省GDP还只有7000亿,2007年攀上9000亿,居全国第12位。2008年,湖南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了1.5万亿,达15902亿元。
五载砥砺奋进 开启湖南发展新探索
五年跨越发展,湖南开起了又好又快的新探索。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
但资源与环境已经不堪重负。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偏多:全省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是资源禀赋偏少:缺煤、少气、无油,人均耕地仅0.9亩。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难已为继。
科学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
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湖南选择了建设两型社会。
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获得了绿色崛起的国家动力。热土潇湘,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描绘着转方式、谋发展,实现科学跨越的崭新图景。一个个开启全国先河的创举在这里诞生:
出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在全国率先为两型试验进行地方立法;
成交国内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第一单;
第一个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
绿色电价、分质和阶梯水价、财政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也纷纷出炉
产业选择从两型出发。加速传统产业两型改造,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2010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2006年下降6.5个百分点,生物医药、新材料、风电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值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
环境整治从两型着眼。环保风暴席卷洞庭,关闭234家小造纸企业,洞庭湖水域水质稳定达标;千里湘江碧水行动如火如荼,沿岸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削减率达50%以上,今年3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8月5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启动,东方莱茵河之梦由此启航
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7年的19.4%提高到72%,跃居全国第八。
城市建设以生态为重。长株潭三市结合部的昭山,方圆522公里茶竹叠翠,山气氤氲,这个险被开发成工业园的生态绿心,在今年3月出炉的新规划里,最终被定格为长株潭的生态客厅, 89%的面积禁止和限制开发。
以建两型引领转方式,湖南为全国闯出一条新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过去5年,湖南经济总量在年均增长14.8%的前提下,生态建设同步发展,森林覆盖率继续增长。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5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五载蓄势谋强 构筑湖南发展新格局
五年跨越发展,湖南构筑起了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基础设施建设大干快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条条通道,有如一支支神来之笔,在湖南的交通版图上挥毫泼墨,湖南交通格局应声而变。
2009年12月26日,当武广高铁长沙南站的动车长鸣汽笛,向南疾驰而去,鄂湘粤三小时经济圈由此生成。而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将与武广高铁搭起中国高速铁路版图上的第一个金十字架,傲然挺立在金十字架中心的长沙,1小时到武汉、2小时到广州、3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昆明、5小时到北京,不再是梦想。
2010年11月5日,随着波音747-400的空中巨无霸落地长沙,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进入大飞机时代,这个吞吐量达1200多万人次的机场,每天起降一两百个航班,忙碌有序,成为名副其实的4E级国际机场。
高速公路不断延伸,跑出湖南速度。依托五纵七横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抓住国家4万亿投资的历史性机遇,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一条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十一五湖南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达到6450公里,从2007年全国排名第17位一跃至全国第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形成。环长株潭(3+5)改革试验区率先发展、湘南开放开发和大湘西开发等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下,全省三大区域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环长株潭(3+5)城市群借两型社会建设东风,核心增长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长株潭3市GDP占全省的43%,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撑起了湖南发展的脊梁。
大湘南地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和北部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对外开放热潮涌动,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成为承接东部、辐射中部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支点。
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发展战略确定的6个重点区域之一,沉寂已久的大山,正酝酿一场绿色的崛起。
走出去,请进来,湖南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一大批成功走出去的湘企,以领军者的姿态,开启了跨国经营的新时代。华菱集团、湖南有色控股在海外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与经营,实现资源全球化迈出可喜步伐;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成跨国并购中国样本,三一重工把工厂建到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和印尼,向海内外展示了湖南制造的骄人身姿。2010年底,我省对外投资设立境外企业达到的424家。2009年湖南境外投资额排名中国首位,引起广泛关注。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三湘四水成了吸金纳银的财富洼地。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富士康入湘,5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湖南投资兴业。
后劲勃发的湖南,将站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奋进,开始新的腾飞,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