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颜朴素、目光诚恳,这是一个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中年女子面孔。
6月底,这张面孔出现在市教育基金会召开的 2012年爱心助学组委会时,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向市教育基金会捐赠了1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这张新鲜面孔对记者来说却并不陌生。2007年5月,本报在周末版的头版头条曾以 《28个孩子一个妈》为题,报道过她资助失学儿童的事迹。她就是首届全市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荣获 助人为乐模范的桂东县民营企业家刘红玲,现任桂东县汶江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5年的时间,刘红玲成了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但她乐善好施的爱心却始终没有变,她为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已经累计达到了800多万元。
考上初中,家里却连2.7元的学费都交不起,为此,我整整哭了3天。说起当年无奈辍学打工的伤心事,刘红玲心里仍隐隐作痛。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红玲只有14岁,她就拎着个花布袋子,从家乡汝城县田庄乡塘丰村走出去打工,决定要靠自己养活母亲。她的第一份职业是建筑工地的小工。当叩开镇上建筑公司经理办公室的门时,众人一听她的请求,哈哈大笑: 跑到大老爷们拼体力的地方找工作,黄毛丫头开玩笑也不看看地方。
刘红玲的泪珠 吧嗒吧嗒便从眼里滚了出来。她说: 我什么都能做,收下我吧。我担红砖,只求换碗饭吃,不要你另给工钱。连续4天,刘红玲用稚嫩的肩膀在工地上和男人们一起担红砖,毫不示弱。经理被她吃苦耐劳的韧劲所感动,终于放话,留下来,包管你有饭吃。
凭着湘南妹子这股子辣劲,刘红玲先后干过卖菜、开餐馆、木材销售等买卖。2003年,她带着自己打拼8年的积蓄创办了桂东县汶江电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公司成为桂东最大的发电企业集团。现拥有46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总发电量为11亿万度。
最初的创业,只为了生存。成功后的刘红玲把助人为乐当做了做人准则。桂东县流源与三洞两乡交界之处有4公里公路未修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立项,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刘红玲了解这一情况后,慷慨解囊60万元,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公路。其间有两座石拱桥未列入预算,刘红玲毫不迟疑地又捐了1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刘红玲捐资修通公路20公里,水渠20多公里,架设大小桥梁20座。她还出资10多万元,救助了7名患重病而无钱医治的乡亲;她又在她的公司安排下岗职工50余人,不计利息为三个村360户贫困户配股37万元。
辍学带给刘红玲的伤痛刻骨铭心,这也让她从不计任何回报、不遗余力地去资助失学儿童。
流源乡流源村小女孩邓梦平,因父亲意外身亡,母亲又体弱多病,面临辍学,刘红玲知道后资助她直到中学毕业;该村女孩邓映霞,父死母嫁,成了孤儿,刘红玲找到小映霞,除了帮其交清所有学杂费外,还每月给她300余元的生活费;四都乡溪莲村的李玲,考取湖南大学却无钱读书,刘红玲送去1万元将其送进了大学,并每年资助1万元帮其完成学业;沙田镇大坑村郭远益,父亲长年卧床不起,考上了湖南大学却无钱就读,又是刘红玲怀揣1万元送到了她家,并资助她念完大学。
当年,28个受她捐助完成学业的孩子都亲切地叫刘红玲妈妈,谱写了一曲28个孩子一个妈的动人篇章。如今,刘红玲资助读书的贫困孩子已达300余人,这份赤诚的爱心就像清澈的汶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