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普法工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律服务担负着“服务发展、维护稳定、建设法治、弘扬诚信”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对新时期的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思维,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普法工作,使法律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服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创新普法理念,认识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普法教育,树立“大普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离不开民主法治这个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处于刑事案件高发、社会矛盾凸显、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特别是安化经济相对落后,各种矛盾和问题相对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尤为艰巨。无论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深入开展对敌斗争,还是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都迫切需要加强普法工作。因此,树立全民普法的“大普法”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加强普法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普法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公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培养,也要靠法制的引导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广大公民的普法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有利于引导公民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矛盾激化,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普法教育,树立“齐抓共管”理念,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保障。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部门的工作很难取得成效,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树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才能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快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二、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 1、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民的普法教育。要着眼于促进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推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加强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制宣传,促进依法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激发人民群众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劳动争议、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承包地流转、农村配套综合改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有计划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好村(居)“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使普法工作向基层延伸。 2、结合平安创建活动,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一是认真搞好人口密集地区、犯罪和治安案件高发区、重点工程建设地区的普法教育。二是大力加强青少年、“两劳”回归人员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普法教育格局,切实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三是大力加强企业从业人员普法教育。各级普法主管机关要与企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扎实推进企业从业人员学法用法活动,提高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增强依据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社会稳定。 3、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要在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要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并将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掌握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考核,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普法机制,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领导机制。普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个权威的领导机制,是做好普法工作的关键所在。当前,“五五”普法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做好普法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普法机构,配齐配强班子,健全组织网络,加强普法专兼职队伍建设,为普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畅通运行机制。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善借外力,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协调联动,举社会各界之力,共同做好普法工作。一是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网络,横到委、办、局,纵达社区、村、组,上下联动,相互协调,消除“死角”或“盲区”;二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普法志愿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党校、夜校、农函大、电大等主阵地的作用,采取专题讲座、业务辅导、办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搞好普法教育培训。 3、强化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将普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落实。二是宣传保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进行教育,采取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提高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要从普法是否取得实效的更深层次加以考核,以避免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简单化和表面化,使普法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作者:益阳市安化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伍国和)